教會歷史
馬丁·哈里斯的貢獻


馬丁·哈里斯的貢獻

教約35101719

圖像

1827年之前,馬丁·哈里斯已在紐約拋邁拉過著優渥的生活。1在先前的14年當中,他買進320英畝(130公頃)農田,透過他辛勤工作和積極創新的理念,他從這片土地賺得豐厚的利潤,還蓋了一棟美侖美奐的木架屋。2他於1808年和露西·哈里斯共結連理,育有五名子女,其中三位活到成年。馬丁的才能和興盛的家業在鄰里間眾所皆知,是公認的「勤奮有加、刻苦耐勞的農人,有精明的商業頭腦,習性儉樸,是……個在世上生活富足的人。」3

時年45歲的馬丁享受著勞動的成果,在同儕間備受敬仰,甚至考慮要僱人照顧農場幾個月,以便出門旅行一陣子。正開始考慮這趟旅程,露西·麥克·斯密來訪,分享了一些有趣的新聞。

馬丁·哈里斯知道大部分的故事:天使拜訪了約瑟·斯密,向他啟示在他家附近的一座山丘埋藏著一部古代的金屬頁片紀錄。三年來,約瑟一直在觀察、等待。

現在,露西·斯密來告訴馬丁,她的兒子終於從天使那裡取得頁片,並希望可以將這些頁片翻譯出來。約瑟和家人當時的經濟境況並不理想,無力出版這些翻譯文稿,但馬丁·哈里斯可以。所以露西·麥克·斯密詢問馬丁是否願意去拜訪約瑟,他同意了,他的妻子露西·哈里斯則堅持同行。

約瑟·斯密很可能已將馬丁·哈里斯當作朋友,他先前曾向馬丁透露有關天使造訪和頁片存在的事。馬丁顯然也以朋友之情相待;他曾僱用約瑟·斯密擔任農場的日間員工,覺得他的為人很可靠。

但馬丁大概還懷有一些疑問。後來他告訴一位採訪者說,他第一次聽到頁片的故事時,以為約瑟和他那群一起尋寶的朋友只是找到了一個老舊的黃銅水壺。然而,馬丁是一個相信神的人,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很迷信,輕蔑地稱他是「胡思亂想的狂熱份子」。4或許正因為馬丁對日常生活中的超自然經驗保持開放的態度,因而多少思量過約瑟說的事。露西·哈里斯信守承諾,很快就去拜訪約瑟,甚至願意自行資助頁片的翻譯;馬丁則持保留態度,也許是需要一些時間思考。

秋末初冬之時,虎視眈眈的鄰居多次試圖從約瑟那裡偷走頁片。在這種草木皆兵的情況下,他決定與妻子愛瑪搬到岳父母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的家。不管之前是什麼原因讓馬丁猶豫不決,最後他還是認為應該幫助約瑟。他和約瑟在拋邁拉的一個小酒館碰面,給了約瑟50美元的銀幣,並說:「我給你〔這筆錢〕去做主的事工。」5那時約瑟堅持將這筆款項認定為借貸,馬丁則重申他渴望捐款贊助翻譯工作。

此時,露西·哈里斯卻開始懷疑約瑟的故事,可能是因為約瑟堅持藏起頁片不讓人看見。她的疑心使她很氣惱馬丁對約瑟日益增加的興趣與頻繁的往來。馬丁和妻子的關係原本已十分緊張,馬丁對約瑟的支持更加深了他們之間的裂痕。

「我不能讀封住的書」

斯密家庭搬去哈茂耐不久,馬丁造訪了他們,表示渴望協助約瑟。馬丁提議要帶一些從頁片上抄錄的文字樣本到東岸的紐約巿給幾位學者看。他或許是想更確定頁片的真實性,也或許是認為一份證明書會有助他們借錢來出版翻譯的文稿。不論是哪個原因,他堅持是主在敦促他成行。

約瑟和馬丁那時對頁片上的語言都所知不多,唯一知道的就是天使摩羅乃告訴約瑟的:那是一部古代美洲的紀錄。因此,馬丁並沒有去找懂埃及文的學者(約瑟後來得知頁片上的語言是一種「改良埃及文」),反而去拜訪幾位對美洲古物特別感興趣的學者。6

他於1828年2月出發,在前往紐約巿途中,順道在亞伯尼拜訪了路德·布萊迪許——這個人以前住過拋邁拉,是他們家的朋友,曾經行遍整個近東和埃及。馬丁請教他這些翻譯的事應該拜訪哪些人,然後再趕去紐約拜訪撒母耳·米契爾;他是語言學家,也是研究古代美洲文化的頂尖學者。米契爾檢查這些文字後,顯然叫馬丁去找查理·安東;他是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專研文法和語言學的年輕教授。安東一直都在收集美國印第安人的故事和相關的報告,準備出書,因此迫不及待想要檢查馬丁帶來的文件。

馬丁聲言安東曾宣告這些文字是真實的,直到他得知約瑟·斯密取得這些文字的方式後才又改口。他建議馬丁把頁片帶來給他看。馬丁拒絕了,因此安東轉述了以賽亞書的一節經文說:「我不能讀封住的書。」雖然安東之後否認馬丁所記錄的見面細節,但我們知道的是:馬丁自從拜訪東岸的學者後,比以往更加確信約瑟·斯密是蒙神召喚,而頁片和文字都來自古代。他和約瑟都把拜訪安東一事視為以賽亞預言的應驗(摩爾門經中也曾提及),即「你們看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能念,因為是封住了。』」7

「杜庸人之口」

馬丁於1828年春天及初夏期間曾在約瑟這位年輕先見口述譯文時擔任抄寫員。雖然這個過程對於馬丁而言想必十分神奇,但他仍處處提防,害怕受騙。他曾經拿另一塊石頭來替換約瑟的先見石,想看約瑟是否注意到其中的差別。約瑟·斯密無法繼續翻譯時,馬丁才坦承自己設下此計,然後歸還先見石。約瑟問他箇中緣由時,馬丁解釋說,他想「杜庸人之口,因為他們告訴他,先知事先學過那些句子,只是重述出來而已。」8

雖然馬丁後來真誠地相信了約瑟,他的妻子反而開始痛恨起約瑟。露西·哈里斯很憂慮,她的理由也不難理解,因為馬丁很可能要冒著極大的財務風險去協助出版這本書,而她的同儕會嘲笑她的丈夫參與了他們視為詐欺的計劃,再者,馬丁一心想幫忙,根本不顧及她的感受。她每次想看頁片都遭到約瑟斷然拒絕,也讓她有如芒刺在背,於是她不斷煩擾馬丁,想看到一些證據,證明約瑟的翻譯能力。

為了緩解露西的不安,馬丁請求約瑟「藉著烏陵和土明求問主」,他是否可以「將文稿帶回家展示」9給妻子和其他人看。約瑟想要討好馬丁,因為馬丁曾對他伸出友誼之手,「那時世上似乎只有這個朋友會前來搭救或表示同情。」10

約瑟確實為他的朋友求問神,約瑟說:「答案是絕對不可以。〔馬丁〕並不滿意這個答案,要我再求問一次。我又去求問,結果跟上次一樣。他仍然不滿意,堅持要我應該再求問一次。經他再三請求,我再次求問主,主准許了這項請求,但有一定的條件。」11馬丁只能將翻譯的手稿拿給妻子、父母、兄弟和小姨子看。

馬丁·哈里斯於是欣喜若狂地把手稿帶回家,展示給妻子看。然而,他並沒有照規定的方式處置珍貴的手稿,很快就弄丟了手稿。這件事發生的始末難以查明,經常聽到的傳聞是,露西從馬丁的辦公桌拿走手稿並予以焚燬,但是對遺失的咎責一概否認。有些人,包括約瑟·斯密,都懷疑這是露西·哈里斯或者其他人的陰謀。

馬丁盡一切努力尋找手稿,害怕向約瑟承認發生的事。他甚至「撕開床墊和枕頭」,但一無所獲。數週後約瑟回到父母的家,想得到進一步的消息,馬丁百般不願地跋涉了三英里,到約瑟家庭位於曼徹斯特的家中。走近時,他的步履「緩慢且謹慎地走向房子,他的眼睛若有所思地盯著地上。他到了門口,停了下來,沒走進來反而爬上籬笆,坐在上面,帽簷遮住了眼睛。」12

他終於進門來,對於他們為他準備的晚餐一點胃口都沒有,隨即「用雙手抵著太陽穴,用極痛苦的聲調大喊,『喔!我失去我的靈魂了!』」13約瑟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要求馬丁返家,再次尋找手稿,但馬丁堅稱那樣不過是白費功夫。

約瑟精疲力竭又沮喪萬分,回到哈茂耐,走到離家不遠的地方,祈求憐憫。天使出現,再次把烏陵和土明交給約瑟,也就是約瑟最初隨頁片收到的譯具,但因為「他求問主可否讓馬丁·哈里斯拿走手稿,煩擾到主」而失去這些譯具。14約瑟用烏陵和土明獲得了最早的一項啟示,教會仍保有這啟示的手稿,

即今日所知的教義和聖約第3篇,這項啟示斥責約瑟說:「你已多次違背了神的誡命和律法,連續聽從了人的勸誘。因為,看啊,你不該怕人甚於怕神。」但是,它也帶給約瑟希望:「記住,神是慈悲的;因此,悔改你所做違反我賜給你的誡命之事,這樣你仍是被揀選的,並且再被召喚來做這事工。」15

「我必讓他見到」

馬丁·哈里斯在拋邁拉的家中待了好幾個月,因遺失手稿而心神不寧。他還痛心地發現,他的妻子和其他人企圖詆毀約瑟·斯密,讓約瑟看起來像個一心貪圖馬丁錢財的騙徒。他在1829年3月去哈茂耐拜訪約瑟·斯密,想獲得和解並報告這些惱人的消息。

馬丁如釋重負,因為約瑟已獲得寬恕,正準備繼續翻譯。馬丁請求約瑟再給他一次機會看到頁片。他渴望獲得堅定的見證,希望知道「約瑟確實獲得他作證已獲得的東西,」這或許是為了消除他揮之不去的疑慮,也或許能幫助他說服露西。約瑟獲得一項給馬丁的啟示,即今日的教義和聖約第5篇。主在這篇啟示中說道,將有三位證人會被召喚來觀看這些頁片,並為這些頁片作見證。那時讓馬丁·哈里斯感到高興的是,主應許他「如果他肯出去並屈身在我面前,在熱烈的禱告及信心中謙抑自己,真心誠意,那麼我必讓他見到他想看的東西。」這項啟示也指出,這本書的真實性會透過其中的信息來證明,而非透過頁片來證明,因為即使約瑟·斯密把「全部東西給他們看」,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相信。16

1829年4月5日,約瑟又重新開始埋首翻譯,剛來到的奧利佛·考德里則擔任抄寫員的工作。約瑟和奧利佛從約瑟和馬丁之前擱筆的地方開始翻譯,也就是摩賽亞書開始的部分。但到了5月,即將譯到現在這本摩爾門經的結尾時,他們開始思考是否要重新翻譯遺失的部分。為了答覆這個問題,主賜給約瑟·斯密另一項啟示,收錄在今日的教義和聖約第10篇中。這項啟示證實了約瑟所擔憂的陰謀:「看啊,撒但已將更改自你手中失去的詞句的主意,放在他們心裡,那些詞句就是你叫人寫下的。」不過,主也向約瑟再次保證,祂早已預備了解決之道。約瑟奉命不要重新翻譯遺失的部分,但要以「尼腓片」的譯文取代,因為這個部分涵蓋了相近的時期。這樣主就能重挫陰謀者的計劃,並讓書寫古代尼腓人紀錄的人的祈禱得以實現,他們希望這些紀錄能「傳給這人民」。17

「我親眼看到了」

翻譯接近完成時,馬丁聯同奧利佛·考德里和大衛·惠特茂央求約瑟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應許中頁片的證人。約瑟再次求問並獲得了現在納入教義和聖約第17篇的啟示,啟示中他們蒙得應許,只要他們「全心全意」「信靠我的話」,都將親眼看見那些頁片。18

馬丁·哈里斯很高興能獲准看頁片,但在1829年6月,這三個人努力祈禱並試圖一睹來自天使的頁片,一開始卻失敗了。馬丁擔心是「因為他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無法如願」。他離開他們,不久後天使就出現,把頁片拿給惠特茂和考德里看。約瑟去找馬丁,在不遠的地方找到了他。馬丁一直在那裡祈禱,後來約瑟也加入一起祈禱。他很快就獲得長久以來所尋求的顯現。他目睹頁片後,大喊:「夠了!夠了!我親眼看到了!我親眼看到了!」19

「不可貪戀自己的財產」

受到這個奇妙且促使信心更加堅定的經驗鼓舞,馬丁再次承諾出資支援出版摩爾門經。約瑟·斯密曾跟紐約州拋邁拉和羅徹斯特的印刷行談過,而他希望說服拋邁拉的埃格巴·格蘭丁印刷這本書,並由馬丁前去講價。5,000冊的大量印刷並不常見,格蘭丁出價美金3,000元,但要到約瑟或馬丁「提出擔保能支付印刷的款項」以後,才會購買鉛字或開始工作。20為了這麼做,馬丁必須拿出他名下的全部財產。

這決定性的一刻將可測試馬丁·哈里斯對約瑟·斯密和摩爾門經的信心有多深。為了尋求指引,他與約瑟交談,約瑟則獲得了另一項啟示,即今日所知的教義和聖約第19篇。這項啟示告誡馬丁,「不可貪戀自己的財物,要慷慨地拿出來印摩爾門經。」211829年8月25日,他將自己的財產抵押給格蘭丁,作為支付出版費之用。鄰居非常驚訝他們這位精明的朋友竟然會為了幫出版經文作擔保,「捨棄了鄰里間最好的一座農場」。22

起初馬丁希望透過出售摩爾門經贖回抵押的農場。一月時,約瑟·斯密簽下一張同意書,給馬丁「相同的特權」23販售摩爾門經,直到他完全回收印刷的成本為止。1830年3月書一出版,他便開始販售,可惜的是,銷售並不如預期理想。

據說約瑟·斯密在1830年3月下旬在拋邁拉附近看見憂心忡忡的馬丁·哈里斯。據約瑟·耐特所言,馬丁身上還帶著幾本摩爾門經。他說:「書賣不出去,因為沒有人想買。」他還告訴約瑟:「我想要一道誡命。」約瑟用上述啟示答覆馬丁:「去履行你已獲得的。」馬丁又說了一次:「可是我必須要有一道誡命。」24

他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誡命。25但是,馬丁仍遵從先前的啟示,最終賣了足以償還債務的財產。透過這個舉動,他對於資助摩爾門經的確居功厥偉,同時也成為教會早期最重要的資助者。約瑟·斯密年輕、貧窮的朋友中,沒有人能有這樣重大的貢獻。

  1. 作者感謝約瑟·斯密文獻集團隊的米迦勒·麥基,他的研究為作者在講述此篇有關馬丁·哈里斯的故事時提供了不少訊息。

  2. See Ronald W. Walker, “Martin Harris: Mormonism’s Early Convert,” Dialogue: A Journal of Mormon Thought, vol. 19, no. 4 (Winter 1986), 30–33.

  3. Susan Easton Black and Larry C. Porter, “For the Sum of Three Thousand Dollars,” Journal of Book of Mormon Studies, vol. 14, no. 2 (2005), 7.

  4. Walker, “Martin Harris: Mormonism’s Early Convert,” 34.

  5. Lucy Mack Smith, “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4–1845,” book 6, page 6, josephsmithpapers.org.

  6. Lucy Mack Smith, “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4–1845,” book 6, page 7, josephsmithpapers.org.

  7. 以賽亞書29:11:see also Michael Hubbard MacKay and Gerrit J. Dirkmaat, From Darkness unto Light: Joseph Smith’s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of Mormon (Provo: BYU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2015), 52.

  8. Edward Stevenson, “One of the Three Witnesses: 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Martin Harris,” in Latter-day Saints’ Millennial Star, vol. 44, no. 6 (Feb. 6, 1882), 87.

  9. Joseph Smith, “History, circa 1841, fair copy,” 14, josephsmithpapers.org; spelling standardized.

  10. Lucy Mack Smith, “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4–1845,” book 6, page 10–11.

  11. Joseph Smith, “History, circa 1841, fair copy,” 14.

  12. Lucy Mack Smith, “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4–1845,” book 7, page 5–6; punctuation standardized.

  13. Lucy Mack Smith, “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4–1845,” book 7, page 5–6; punctuation standardized.

  14. Joseph Smith, “History, circa 1841, fair copy,” 14.

  15. Joseph Smith, “History, circa 1841, fair copy,” 15–16.

  16. “Revelation, March 1829 [D&C 5],” 1–2, josephsmithpapers.org.

  17. “Revelation, Spring 1829 [D&C 10],” in Book of Commandments, 22, 25, josephsmithpapers.org.

  18. “Revelation, June 1829–E [D&C 17],” in Revelation Book 2, 119, josephsmithpapers.org.

  19. Joseph Smith, “History, 1838–1856, volume A-1 [23 December 1805–30 August 1834],” 24–25, josephsmithpapers.org.

  20. John Gilbert, as cited in “Interview with the Printer of the Bible,” New York Herald, June 25, 1893.

  21. “Revelation, circa Summer 1829 [D&C 19],” in Book of Commandments, 41, josephsmithpapers.org.

  22. Stephen S. Harding, Letter to Thomas Gregg, February 1882, in Thomas Gregg, The Prophet of Palmyra (New York: John Alden, 1890), 37.

  23. “Agreement with Martin Harris, 16 January 1830,” 1, josephsmithpapers.org.

  24. Joseph Knight reminiscences, undated,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25. MacKay, Michael Hubbard, Gerrit J. Dirkmaat, Grant Underwood, Robert J. Woodford, and William G. Hartley, ed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Vol. 1 of the Documents series of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edited by Dean C. Jessee, Ronald K. Esplin, Richard Lyman Bushman, and Matthew J. Grow (Salt Lake City: Church Historian’s Press, 2013), 86, note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