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溪地到台灣,後期聖徒在世界各地建立教會。
1958年紐西蘭漢米頓聖殿奉獻的時候,貝納一家人盡其所能犧牲一切,以便能去聖殿。
梅力頓‧特瑞賀是駐菲律賓的一位西班牙軍官,他聽到有人談論「洛磯山脈有一群『聖徒』,他們被神的一位先知帶領到那裡」, 便立刻「迫不及待地想要見這群人。」
洗禮會上,八歲的兒童穿著白衣服和家人、支會成員一同唱著:「很久以前在猶太地,/主去見施洗約翰,/約翰站在約旦河裡,/為耶穌浸沒施洗」(「洗禮」,
奧利瓦斯‧艾歐伊像基督般為艾爾帕索貧困的兒童服務,身體力行神對後期聖徒的勸告:他們「應當熱心做好事,憑自己的自由意志做許多事,促成許多正義」。
奧利瓦斯‧艾歐伊暫住在馬雅人中的經驗,在他的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許是秉性如此,或是曾接受方濟會修道士的訓練,讓他敏於回應受蹂躪之人的需求,他滿心熱誠離開猶加敦半島,保護他所遇到的每個受壓迫和窮苦之人。
比爾希略‧西馬倫是厄瓜多北部恰棋族原住民聚落的領袖──他的家族世襲了這個職位。但是比爾希略的人生計畫卻在1996年從此改變;那時他的兒子威爾森學成返家,帶回一本摩爾門經。
麗蓮‧艾胥比在37歲那年收到傳道召喚,受指派與丈夫到薩摩亞服務時,她知道自己存活的時間只剩短短幾個月。 儘管她遭逢癌症病魔的糾纏,她的傳道召喚卻帶給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國家深遠的影響。
在因為戰爭而被迫離鄉背井二十年後,維齊‧易思回到自己的國家,將幫助他找到平安的教會介紹給同胞。
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從小為奴的格林‧傅雷於1844年受洗加入後期聖徒教會,是第一批抵達鹽湖城先驅者隊伍中的一員。
「我在一受洗之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在多哥傳播這個福音。」
「突然我心裡有個念頭,要我看著他們,這樣以後才能認得他們。」 ──瑪莉‧卡登‧吉德
教會在牙買加成立前四年,維特·紐傑特家庭就已經接受了洗禮。由於他們的忠信,他們已經成了復興福音在當地的中流砥柱。
後期聖徒傳教士抵達西非的十四年前,約瑟‧詹森早已因閱讀摩爾門經和其他傳單而歸信了本教會。 他花了十四年的時間,為教會在迦納打下穩固的根基。
1969年,喬治‧瑞克福得知他會因為自己的祖先而無法持有聖職時,他第一個反應是把傳教士趕出他的家。